教学科研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深研中文,赋能教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曹保平教授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作讲座

作者:文案丨 靳梦琦 图片丨 张晨晨 来源:阅读次数: 日期:2025年10月28日

10月24日下午,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曹保平教授莅临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师生主讲了“研习中文水平等级,服务国际中文教育”的学术讲座。

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曹保平教授通过邀请外国留学生现场朗读语言材料,直观展示了如何科学把握语言材料的难度及语法点选择。他强调,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核心,优先选用学习者“听得懂、看得懂”的内容,重点关注可能补语、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等关键语法项目。

在“猜猜入门级语言表现”环节,曹教授以生动有趣的猜词游戏,引导学生思考汉字与词汇的等级划分逻辑。例如,“医生”为一级词汇,而“患者”属于超纲词;在比较句教学中,教师应优先教授结构明确的“A比B+形容词”句式。这些案例生动说明,字词教学不能仅凭笔画繁简判断,而应综合考虑使用频率、交际需求及语用场景。曹保平教授还系统梳理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总体框架与课程大纲,并重点解读了一级语言能力的“四维基准”。他指出,教师应当培养学习者运用常用句型组织简短语段的能力,并确保学生能使用汉语完成基本社交任务。

曹教授还为师生们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语言量化指标。这项指标由教育部与国家语委联合发布,是国内外中文教学、测试与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其“三等九级”体系及“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维量化指标,正逐步成为全球中文教育的重要参照。

在师生互动环节,曹教授指出,随着社会与技术发展,“电脑”“空调”等词因高频使用被纳入低等级词表,“电视”一词的使用频率也发生了变化。此外,针对海外考试中出现的“知己”等书面化词汇,他建议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现实常用语料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强化“知道”“知识”等更常用词汇的教学。同学们纷纷就讲座主题,向曹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曹教授的耐心答疑后,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蒋霞老师总结到,曹保平教授以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他对理论知识的深研和对教学实践的耕耘值得我们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生敬佩和学习。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理解,也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