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论坛”成功举办。论坛由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和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贝宁研究中心联合主办。6名特邀嘉宾作了主题报告,100余人参加了论坛。论坛由旅游与传媒学院院长张玉蓉教授主持。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尚毅教授为论坛致开幕辞。他在致辞中主要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招生情况、师资队伍、学科合作平台等情况,对本次论坛全体专家教授、参会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张尚毅
天津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博导钟英华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独立类别设置的思考”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教育部语合中心引领下,国际中文教育从名称变更到高质量发展呈现可喜态势,系列标准的颁布实施和专业博士学位的独立设置,实现了三连跳“质的飞跃”。针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钟英华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完善培养体系,实现本硕博贯通;二是扩展培养载体,汇聚核心力量;三是满足培养需求,突出专业特质;四是强化中外联合,锻造高水平导师队伍。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吴应辉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他首先针对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定位展开详细论述,然后从学科建设内涵、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等多角度探讨如何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并且指出最后落实到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追求一流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博导李泉主要从语言文字和学科发展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字的特点预示着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走自己的路子,而不能照搬其他二语教学的路子;当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都存在需要反思的问题,要革新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需要观念现代化。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导邵宜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国际中文教育比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外延更大,包含华文教育,同时强调国际中文教育是具有交叉属性的学科,除了语言文学学科,其教学过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学科,如今计算机科学、认知神经学科等也走进了该领域。邵宜教授认为,在疫情的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充分利用线上教育的优势,将坏事变成好事。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曹秀玲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旨报告。她对“文化软实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国家建设和谐世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曹秀玲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的国际中文教育转型升级、扩容增效势在必行,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提速”,国内国外“双轨”教育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快实施,智能友好的汉语线上教学模式亟待探索。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赵杨作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主体性”的主旨报告。他谈到,国际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标准的建设,“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列入了国家“十四五”规划,意味着将本专业建设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普适性”,赵杨教授指出中文教育具有特殊性,要突出个体性,且这种个性永远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要把共性作为背景才能够发现个性。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徐园媛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报告总结。她指出,本次会议乘着二十大胜利闭幕的雄风而召开,同时也在疫情防控的攻坚时期召开,疫情挡不了我们学术研讨的热情,距离也限制不了我们学习交流的干劲儿。对会议中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徐园媛书记代表学院党委以及全体参会人员致以真诚的谢意,祝愿我院国际中文教育学子乘此东风,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身居多地,但心在一处,学科建设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每一位专家、教授、学子的共同努力。

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徐园媛
“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论坛”顺利闭幕。此次论坛阐述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报告了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思路与构想,为我校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